-
烟台"专精特新"企业崛起 引燃资本市场新引擎
烟台市聚焦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强化招商引资质效,加速构建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动能的资本市场新格局。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与资本融合的中坚力量,为区域竞争力提升注入持久动能。 一、政策筑基激活企业成长沃土 烟台市系统布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体系,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支撑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列为产业转型核心任务。在近一年间举办的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端峰会上,烟台市明确提出实施创新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制定"百企扩容计划":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数量倍增,同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并推动符合条件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政策资源精准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装备保险补偿等机制降低创新成本,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构筑坚实发展根基。 二、北交所突破引领资本赋能范式 资本市场的突破性进展彰显烟台培育成效。汉鑫科技作为烟台高新区孵化的工业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凭借在车路协同智能感知、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成为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后全国首批上市企业,实现山东省在北交所上市"零的突破"。该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上市标志着烟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能级跃升的成功实践。在汉鑫科技引领下,烟台市企业加速对接北交所:同年全市新增过会及申报北交所企业数量位居山东省前列,形成"创新研发-资本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路径,北交所烟台板块加速扩容。 三、创新生态蓄积"烟台力量" 烟台市依托"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与资本链深度耦合,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重点筛选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的高潜力企业,建立"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四级培育库。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专项风投基金,联合深交所烟台基地举办"走进交易所"系列活动,提升企业规范治理水平。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设立"专精特新板",联合银行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特色金融产品,全年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总额逾百亿元。烟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促成百余项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夯实技术壁垒。 四、梯队崛起锻造产业竞争内核 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成为烟台产业迭代的核心引擎。根据公开统计数据,烟台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非省会城市前列。这些企业普遍具备高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6%以上)、高市场占有率(超40%企业主导产品居国内细分市场前三)及高成长性(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20%)特征,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与价值层级。烟台市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超过六成的关键技术攻关由专精特新企业主导突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哺效应"持续显现:上市企业募投项目集中于工业互联网、高端半导体等前沿领域,推动烟台从传统制造强市向全球高端智造节点跃迁。 资本市场的烟台新势力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通过构建"科技孵化-政策赋能-金融输血-上市腾飞"的全流程培育机制,烟台市正加速释放"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势能。随着更多掌握产业核心环节的"隐形冠军"登陆资本市场,以技术创新驱动资本集聚、以资本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的"烟台模式",将持续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02
-
山东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烟台启用
2023年,中国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联盟高端论坛暨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启用仪式在烟台高新区举行。作为山东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的启用是烟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化招商引资的重要实践,将聚焦汽车轻量化材料研发、生产与应用,汇聚产学研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领先的汽车轻量化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一)战略布局:锚定制造业创新高地的关键落子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旨在整合产学研资源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落地烟台高新区,成为全国布局的第8家、山东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既是国家对山东制造业基础的认可,也是烟台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核心城市的实力体现。山东作为工业大省,汽车产业是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等完整产业链,而轻量化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能力、降低能耗的核心路径,对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烟台凭借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成为承载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优选之地,此次中心启用将进一步夯实山东在全国制造业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二)创新路径: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轻量化技术生态 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以轻量化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为核心突破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心将聚焦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性能优化与成形工艺创新,解决材料成本高、成形难度大、回收利用不足等行业共性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建立了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活动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邀请来自北汽股份汽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一汽集团、中国兵器工业研究所的专家围绕汽车行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心的技术方向提供智力支持。这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模式,既能将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研发课题,又能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产业应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同时,中心明确将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设立攻关项目,吸引和集聚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汽车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三)产业赋能:驱动区域经济升级与招商引资提质 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的启用,将为烟台乃至山东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创新动能。一方面,中心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量化材料和技术,可降低本地汽车企业对国外高端材料的依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心将发挥“强磁场”效应,吸引轻量化材料生产、成形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配套等上下游企业向烟台高新区集聚,形成从材料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在招商引资方面,中心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前景将成为烟台吸引优质项目的重要名片,有助于吸引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和高层次创新团队落户,实现“以创新引项目、以项目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此外,中心的建设也将带动山东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升级,为其他产业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助力山东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2025-06-30
-
华商聚烟台,科创领新程
2021年5月,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在烟台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汇聚新动能 助力新格局”为主题,聚焦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吸引了来自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华商精英、高层次人才及知名侨领,携众多高端项目汇聚烟台考察对接,旨在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一)凝聚侨智侨力,搭建合作桥梁 此次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是汇聚全球华侨华人力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联与山东省政府协同举办,体现了国家对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促进中外科技与经贸交流合作的高度重视。会议精准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吸引了美国、韩国、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百余位代表参与,涵盖了实力雄厚的华商企业家、掌握尖端前沿科技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侨团领袖。与会嘉宾深度考察了烟台市的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及未来发展蓝图,并通过主旨论坛、专题推介、项目路演、考察洽谈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合作机遇,有效搭建了全球华商精英与烟台市乃至山东省深化合作的桥梁。大会促成了项目与人才、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展现了利用侨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 (二)科创项目开花结果,赋能产业升级 本次华交会最显著的成果体现为项目签约环节。经过前期的深入交流和会中的精准对接,大会现场成功签约项目10个。这些项目紧密契合国家和山东省的战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以及新能源等代表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的关键领域。这些签约项目普遍具有技术水平先进、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展现了与会华商和高层次人才对烟台市乃至山东省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项目合作涵盖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等多个维度,不仅将为烟台市带来实质性的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引入高端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强有力地支撑当地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此次签约充分体现了华交会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驱动区域发展新动能,服务战略布局 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落地烟台市并取得丰硕成果,对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战略意义。烟台市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正处在转型升级、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大会的举办及成功签约,显著提升了烟台市在更广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当地汇聚了一批重要的创新资源和高质量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直接为烟台市正在深入推进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注入强大的“新动能”——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大会的成功举办及后续项目进展,也有力地服务于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布局,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充分证明了侨务资源在促进地方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四)厚植产业沃土,链接全球创新 烟台市能够在2021年成功举办并吸引如此高规格、高质量的项目签约,与其深厚的产业积淀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密不可分。烟台市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尤其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生物医药、黄金及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为接纳承接高精尖科技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产业链支撑和广阔的应用场景。近年来,烟台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重要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基地。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这一高层次国际平台的设立,是烟台市积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的成功,凸显了烟台市对全球华商科创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展现了其在全球科技合作网络中的独特节点作用,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筑面向未来的竞争新优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5-06-30
-
【2022年烟台招商】烟台开发区创新开放:37 年蝶变,从 “开放引领” 到 “创新驱动”
烟台开发区创新开放:37 年蝶变,从 “开放引领” 到 “创新驱动” 作为 1984 年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烟台开发区历经 37 年发展,在土地资源趋近饱和的背景下,正以 “创新开放引领” 重塑发展动能。2019 年以来,该区聚焦 “烟台科技创新中心” 定位,规划 “两区两廊” 空间布局,累计投入 39.8 亿元建设 “六大创新体系”,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六大创新体系” 涵盖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其中,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已吸引 12 个院士团队入驻,开展碳纤维、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研发。与之相邻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自 2021 年 10 月揭牌以来,迅速建立三大创新平台,实施 7 个产业项目,其中特种分离膜应用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投产后年处理污水能力达 10 万吨,技术指标领先国内同行。 在空间整合方面,烟台开发区通过 “腾笼换鸟” 释放黄金地段,将原有工业用地转型为创新载体。例如,原某电子厂地块经改造后,成为集研发、中试、孵化于一体的科技综合体,吸引 20 家科技企业入驻,亩均税收从原来的 5 万元跃升至 50 万元。三年来,全区累计盘活低效用地 2000 亩,建设创新载体超 100 万平方米。 创新生态的构建显著提升了产业能级。2021 年,烟台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68%,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 4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3.8%,均居全省前列。某生物医药企业依托创新平台,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 PD-1 单抗药物,填补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空白,预计上市后年销售额超 20 亿元。 未来,烟台开发区将重点建设 “磁山数字经济产业园” 和 “八角湾中央创新区”,计划到 2025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50 个,培育独角兽企业 5 家,成为胶东半岛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2-05-0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